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并要求“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李强总理在调研拉萨市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基地时,看到拉萨市高原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选育种植的高产芜菁,在芜菁展位前指出,“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发展高原农牧业,是富民兴藏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努力在高原育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等推动农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西藏海拔高温度低,植物生长困难,天然草地产草量低、高蛋白豆科牧草缺乏、饲草短缺一直是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芜菁作为食饲粮药兼用高原特色作物,其耐寒耐旱等特性与西藏气候高度契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既能有效改善边疆军民膳食营养,也能有效缓解畜牧业饲草短缺,产业链建设也可吸引内地企业投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此,芜菁种植完全契合中央“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观精神,对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实现稳边固边兴边具有多重战略价值。
一、西藏种植开发芜菁的特色与优势
(一)抗寒高产,海拔适应性广。芜菁性喜寒凉,不耐暑热。自2018年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西藏开展了品种高产种植攻关。现已选育出适合西藏种植的抗寒高产品种,成功培育出西藏史上最大芜菁块根(24.08斤/个),样地鲜重亩产达万斤以上。其产量是西藏高寒草甸天然草地亩产的41-109倍,是现有那曲人工草地种植亩产(3.2吨)的1.67-4.44倍。
(二)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经选育的芜菁,一是粗蛋白含量高达17.99%(接近“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单位干物质的含能源物质总量约为燕麦的1.7倍;二是与区内人工草地优选饲草品种相比,能源物质总量超出57%,矿物质含量高出30%。三是48小时体外干物质消化率达88.08%,纤维少、易吸收,碳排放少,是高品质生态饲料来源。四是其高蛋白特性对家畜增重和奶产品提质增效效果显著。实验显示,饲料中添加芜菁可使牦牛45天内增重62kg,奶牛产奶量提高4.75%且奶品质明显改善。五是使用芜菁饲料可降低饲草料投入成本,经济效益至少提高8-10%。
(三)药食同源,食用价值高。芜菁全株可食并可作为备用主粮(类似红薯),其块根无辛辣味,可溶性糖含量达8-22%,富含多种维生素、叶酸和钙等营养物质,可生食、蒸煮、腌制及晒干食用。《四部医典》记载芜菁有缓解高原反应的作用,《本草纲目》等医书记载,芜菁具有“消食下气,解毒消肿”之功效。因此,芜菁种植既能缓解西藏边远地区新鲜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其营养价值又有助于提高居民免疫力。
(四)强边固边,保障边疆粮食安全。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边境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新鲜蔬菜供应成本巨大。目前这些地区主要种植青稞和土豆,居民食物来源单一且山区土地稀少。可通过芜菁“种植-加工-养殖”闭环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就业,减少边境人口外流,夯实乡村稳定根基。作为本土高产蔬菜,芜菁能直接补充蔬菜供给,减少对外运输依赖,增强西藏粮菜供给的自主保障能力。
二、芜菁种植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种源不足,亟需加强良种繁育。西藏芜菁种植品种单一,主要依赖当地品种,缺乏优质高产新品种,是制约产业化的关键。目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昆明植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品种尚未进入大规模生产推广阶段。
(二)推广不足,亟需开发芜菁价值。在北欧芜菁是常见的牛、羊、猪、鸡等畜禽饲料,但在西藏,还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其饲喂价值的推广。芜菁食用及药用价值开发不足,产业化及产业链培育缺乏。
(三)产量不足,亟需提升种植技术。西藏芜菁生产尚缺乏因地制宜的高效智慧化种植技术及模式,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目前芜菁种植规模小,缺乏优质高产品种的大规模智慧化种植示范。
三、芜菁下一步种植推广意见建议
综上所述,芜菁种植开发在西藏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现有科技研发成果,现就加强全区芜菁种植推广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良种繁育。广泛收集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全球的芜菁品种资源,建立高原芜菁种质资源库;加快选育适应不同生态区和海拔的优质高产芜菁品种,并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对已筛选出的优质高产芜菁品种,应加强示范推广。
(二)开发芜菁价值。加快开展芜菁饲喂价值研究,重点展示其对西藏牦牛、羊、猪和鸡等增产及对肉蛋奶提质增效作用,并用严谨的实测数据支撑推广。加强芜菁食用和药用价值开发,培育芜菁多元产业链,加快芜菁产业化。
(三)提高种植智慧水平。加速推动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实施的“伏羲农场”和“黑土粮仓”等农业智慧化规模化模式在西藏落地应用,以科技手段弥补西藏劳动力不足及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的短板,实现科技赋能西藏农牧业,努力打造世界高寒农牧业的“西藏模式”和“西藏品牌”。
责任编辑:秦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