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主要领导“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高原特色农牧业核心种源、高效种养殖技术卡点”工作要求,着力解决当地牦牛“两低两高两长”问题,即牦牛品种性能低、群体繁殖率低、冬季掉膘率高、死亡率高、出栏周期长、繁育周期长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问题,我局立项支持林周县畜牧兽医站开展牦牛选育与高效扩繁技术研究,着力形成农牧业生产新质生产力。课题组经36个月的科研攻关,在牦牛高效繁育、犊牛早期培育、架子牛适时出栏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构建了牦牛品种选育技术体系、犊牛培育模式各1套,提出了冷暖季生长期和育肥期能量和蛋白需要精准参数,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8项。
一、项目主要科研成果
(一)开展帕林牦牛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犊牛生长性能明显提升。犊牛的初生重是反映一个品种或类群的生物学重要特征,犊牛出生重量大,后期生产发育快,成年体重和其他生产性能也较高。项目引进了纯种帕里牦牛(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牦牛优良品种)优质种公牛,组建选育群350头,进行帕林牦牛(帕里牦牛与林周牦牛选育的后代)系统选育研究。经测定,帕林牦牛平均初生重为12.6kg,与选育前10.3kg相比,体重提高1.8kg,初生重提高了17.5%;生长发育至6月龄、12月龄时体重比选育前同期平均提高10.14%和8.27%。选育后代生长发育6月龄时生长性能: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提高了10.14%、9.14%、7.98%和6.45%;选育后代生长发育至12月龄时生长性能: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提高了8.27%、8.61%、8.45%和8.66%。
(二)开展牦牛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犊牛早期培育模式1套。通过早期补饲、适时断奶、营养调控、科学养殖等措施,全舍饲牦牛群体繁殖率达57.3%,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9.3个百分点;一年一胎率达到60%,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60.0个百分点;犊牛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时体重分别达117.1kg、165.6kg和228.3kg,比传统养殖提高了113%、119%和89.6%;30月龄时公牦牛平均体重达284.6kg,比传统养殖提高了83.6%,60%公牦牛体重达300kg以上,将牦牛出栏年龄提前了2-3年;犊牛生长至30月龄时,25%母牦牛实现产犊,将牦牛平均生育年龄从4岁缩短至2.5岁。
(三)开展牦牛短期育肥技术研究,提出了冷暖季生长期和育肥期能量和蛋白需要参数。经试验,日粮能量水平对冷暖季育肥期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显著,在冷季饲喂低能量低蛋白日粮:能量水平8.89 兆焦/千克、粗蛋白含量为10.90 %时,生长期牦牛平均日增重结果最佳,为598.21 g/d,料重比为6.52;在暖季饲喂高能量低蛋白日粮:能量水平9.76兆焦/千克、粗蛋白含量为11.01%时,育肥期牦牛平均日增重结果最佳,为690.91g/d,料重比为6.76。课题组研究发现4岁林周牦牛风味氨基酸甘氨酸含量在西冷部位含量最高,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在米龙部位有增加趋势,说明该年龄段牦牛西冷部位肉具有较好的风味品质。同时课题组研究发现不同的喂养模式是肠道真菌群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该项研究填补了不同喂养模式对肠道真菌群落影响的空白。
(四)其他成果。文献和专利方面,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8件。养殖技术标准方面,形成犊牦牛早期断奶技术、牦牛短期育肥技术要点、牦牛高效养殖技术要点3个地方标准。课题组还开展了牦牛饲草供给种植技术研究。农牧民培训方面,带动就业大学生3名、当地牧民22人、培养基层科技人员6名,围绕犊牦牛早期断奶、短期育肥、疫病防控技术培训10期,培训农牧民1048人次。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通过项目实施,年新增犊牛1362头,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40.5万元。
二、成果推广应用建议
该研究成果深层次揭示了舍饲条件下提高牦牛繁育效率的内在机制,是国内外牦牛繁殖力调控机制研究领域的深度延伸,为全市养殖合作社和养殖户在精准饲喂、科学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为此,建议在全市牦牛养殖行业中推广应用该项科研成果,为传统牧业向高质量现代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推动实现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的无缝衔接,为我市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秦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