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周边冰川脆弱性与保护方案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实施,获80万元财政支持,实施周期为2024年1月至2026年12月。项目组整合多学科力量,通过系列举措精准掌握拉萨辖区冰川变化动态,科学评估其脆弱性,稳步推进冰川观测、研究及保护前期工作落地见效。
高海拔观测夯实数据基础。为筑牢科学研究的数据根基,项目组先后四次深入拉萨河流域海拔5600米的廓琼岗日冰川,开展极高海拔综合观测。期间完成冰川物质-能量平衡观测、流域梯度气象观测、融水径流观测,通过无人机航测生成高精度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并对3条冰川进行探地雷达厚度实测。这些第一手数据为流域冰川本底调查、变化过程及机理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源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多源遥感数据及模型分析,项目组完成拉萨辖区冰川厚度分布及冰储量估算:区域内冰川平均厚度55.8米,中位数46.2米。2000-2023年间,辖区冰川面积从573.6平方公里缩减至516.3平方公里,减少幅度约10%。研究发现,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变化幅度更大——以廓琼岗日冰川为例,其面积近50年来已萎缩超50%。
保护试验初见成效。2025年5月,项目组在廓琼岗日冰川表面铺设两种不同类型的保护材料,研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无人机三维激光地形两期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初步结果显示,覆盖保护材料的区域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减缓,但不同类型反光材料的保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后续工作重点。下一步,项目组将持续深化野外观测,优化模型参数,开展冰川保护过程模型模拟;从影响冰川表面反照率及消融能量的角度,定量评估增雪措施、不同覆盖材料对减缓冰川消融的效果;研究人工干预手段在冰川保护中的可行性方案;启动辖区冰川脆弱性等级划分,从科学角度提出保护与修复系统方案,为拉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责任编辑:秦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